微信公众号作假,侵犯著作案层出不穷
据打假公司报道:微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微信俨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漏洞和缺陷也就层出不穷。其中尤以各种微信公众号的作假最为突出。
微信(英文名称“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免费即时通讯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如“朋友圈”、“公众平台”、“摇一摇”、“漂流瓶”等服务和功能向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平台应用体验。
由于微信具有发布信息的功能,每一个开设微信账号的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发布信息,所以微信用户兼具自媒体发布者的身份。如果微信用户发布的信息未经著作权人的同意,就有可能侵犯著作权。在这个过程中,有三方参与者:腾讯公司是微信平台的开发运营商,属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微信用户是内容提供者;著作权人可能是其他媒体,也可能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微信用户有两种:公众帐号用户和个人帐号用户。一般情况下,著作权人并不反对读者(消费者)通过微信在朋友圈中进行转发,实质上,只有更多的转发,才会有更多的点击率和商业回报。但是,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进行的转发,往往会与权利人形成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不合理损害权利人的利益,因此被提起诉讼。近年来,我国发生了系列微信公众号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案件,引起广泛讨论。
一、系列案情介绍
深圳发生的一起微信公众号侵犯著作权案基本案情是:原告北京优势零壹广告名下的微信公众号《异见》在2015年2月2日发表了文字作品《谁将成为第五座直辖市?》。被告深圳某咨询有限公司2015年2月17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以自身名义发表作品《5座“种子”城市,谁将成为下一个直辖市?》,标题与原告发表的作品相似,而内容完全相同;同时,被告通过该公众号为自己及关联单位进行推广,为自己直接发布广告和为自己发文来获利。原告方认为,被告通过其自媒体实施的行为侵犯了原告对作品享有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并通过该侵权行为获利,依法应承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因此,原告方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原告总计人民币1.5万元,并且在其公众号上发布道歉声明。在法庭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赔偿原告总计人民币1万元,并且在其公众号上发布道歉声明。
二、争议要点解读
上述微信公众号侵犯著作权的案件,基本案情相似,也是当前微信公众号侵犯著作权案的典型样态。在微信公众号引发的纠纷中,主要的争议点在于:
1、微信公众号传播作品的行为侵犯何种类型的著作权?大多数人认为,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公开传播作品,公众可以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属于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当然,微信公众号互转过程中,也可能掐头去尾,或者没有按照规定署名,同样应认为侵犯了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杨延超认为[4],微信内容有长有短,并且呈现出文字、图片、声音或者视频等多样化表现形式,只要满足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要求,微信作品也受到著作权保护。转发者应当特别注明作品的来源和作者身份,否则就可能侵犯作者的署名权。如果在转发过程中歪曲了原作的本意或者恶意篡改了原作作品,其行为即会侵犯微信作品的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2、微信公众号传播作品的行为能否被认定为新的著作权限制形式?很多人认为,微信公众号与普通用户的个人微信或微信群起到的作用相似,都是实现信息自由传播的重要通道。有不少微信公众号经营者就认为,目前的微信行业,相关的作品转来转去,符合行业管理,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从促进信息传播,实现公众自由获取多类信息的角度,微信的互转是必要的,也符合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私人之间基本信息传递工具的本质。微信本质上是私人通信工具,通过微信渠道传播作品不会实质上损害权利人的正当利益。一些微信公众号即便向公众进行推送服务,但是也只是限定那些愿意接受其信息的少数人和粉丝。从某种意义上,微信公众号并不具备大众传媒那样的社会传播和影响力,因此对于权利人造成的损失有限。“粉丝”的出现不是因为作品的影响力,相反,不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反而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
建立综合性的微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实践中,微信作为信息传递工具,很少有公众愿意为微信上的信息付费,很多微信公众号自己不从事创作,只是从另外一个公众号上转载他人的文章,而该公众号上也没有注明不能转载,微信公众号侵犯著作权的情况较为严重。从著作权人的角度,维权成本过高、维权难度较大的问题也客观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建立综合性的微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不断创新著作权制度规则,更好调整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者、使用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和普通微信号所产生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在没有出现新的文化消费技术之前,这两种传播平台都将对作品的利用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传统著作权法中,普通微信号在朋友圈进行作品传播,似乎不具有“公开”属性,不是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行为。当这种传播方式已经对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是,也有必要将其纳入法律的调整。所以建议将普通微信号传播作品的行为也认定为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行为。但是考虑到著作权人并不反对在微信私人账号之间的传播,所以在权利人未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认定为构成默示许可,也就是不需要征得权利人同意,也不需要支付报酬。但是如果著作权人在作品发表时明确禁止在微信私人账号传播,则不得进行传播。
由以上所述可知,针对微信公众号侵犯著作权,政府与网络监管者都必须落实治理行动,才能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