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姓了外国姓,商标抢注是祸首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拟提交《关于防范商标在海外被恶意抢注的提案》。据南存辉介绍,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商标抢注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只“拦路虎”。
几十年来,中国商标在海外频繁遭遇抢注。2009年发生的“王致和”海外商标维权胜诉案,无疑标志着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竞争和跨国维权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其示范意义和典型价值不言自喻。此案号称“中国知识产权跨国维权第一案”。无独有偶。去年年底,武汉大学官方公布了武大教授跨洋成功追讨被抢注商标的事迹。据了解,被智利商人抢注的137件商标,已经无偿归还给中国企业。对此,国内专家给予高度评价:“此次维权的成功,不仅为中国企业挽回了巨大的损失,也为中国企业解决商标海外抢注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5%的品牌商标在国外被抢注。无论企业采取何种措施,都会拖延进入海外市场的成本。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预防疾病要比治疗疾病重要得多。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之前,务必要做好商标国际注册工作。企业可以进行全球商标监测,一旦发现与企业商标相同近似的他人商标公告时企业可及时知晓并提出异议。“白家”贡献给中国企业的一大教训就是:中国企业需要启动商标的海外实时监控。在白家食品发现自己的商标遭恶意抢注时,“白家”商标在德国的公示期已过,而在这个期间并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所以“白家”商标归属欧凯。也就是说,中国的孩子姓了外国人的姓,我们只能猴子看戏——干瞪眼,束手无策,干吃哑巴亏。
企业的商标在海外频频遭遇抢注,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有些企业缺乏对品牌国际化的了解、资金实力有限、对国际市场规则不熟悉,忽视商标国际注册工作,意识不到品牌保护的重要性。等到要拓展某国市场时,才想到去该国申请注册商标,但此时该商标早已被他人抢注。因此,中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商标全球化注册与保护意识必须跟进。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商标,即便尚未出口也要先申请注册,这是世界各国知名企业的经验做法。对于企业来讲,由于商标权利严格的地域性,想让自己的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就必须提早进行国际注册,以此得到多国法律的保护。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国外商标注册一定要先于市场扩展的步伐,做到“产品未动,商标先行”。全力避免被抢注,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