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新难题待解
电商领域知识产权执法任重道远,面临诸多新挑战。比如,互联网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呈现出组织化程度高、产销分工精细、区域分布碎片化等新特点,在单个环节难以认定违法行为;综合执法和专业监管协同、监管重心下沉、执法力量匹配、分割的区域执法如何适应商品流通的全国统一市场
树立执法新理念非常关键,可由分段执法向全链条执法转变,挖掘综合执法优势;由区域执法向跨区域执法转变,加强执法协作联动;由封闭式执法向开放式执法转变,促进规范高效执法
一年一度的“双11”即将来临,消费者纷纷备货等待这场购物狂欢,电商平台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今年的“双11”又和以往有所不同,因为这是我国电子商务法在今年1月1日起施行后,迎来的第一个“双11”。
作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第一部综合性法律,电子商务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面对电子商务的基本态度,以及对监管目的、监管方式、监管原则等内容的确立。那么作为最具典型意义的电子商务活动——“双11”,做好了迎接电子商务法各项规则调整的准备了吗?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与电商平台生态建设的关系是怎样的?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电商平台应承担哪些审查责任?新形式下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树立怎样的理念?
数据显示,2018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已突破9万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网络零售规模额已达48160.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7%。电商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在电子商务产业蓬勃汹涌发展的同时,各类法律问题不断显现,比如制假售假、恶意投诉、不正当竞争、违法侵害专利商标等,不但损害广大消费者和权利人的合法利益,还严重扰乱电商行业市场秩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
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对此,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一刻也没有懈怠。
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将原来分散在有关部门的知识产权执法工作统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标专利等执法统一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承担。这改变了过去多头执法的现象,建立了既互相协作又相互监督的机制。
“这一改革举措有力推进了市场监管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了行政处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于提升知识产权的执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市场监管报与中国政法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中心于10月10日主办的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与发展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王胜利这样总结道。
据介绍,政府机构整合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点从加强顶层设计和强化执法两个方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印发《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2019年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方案》等,对知识产权执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在技术层面,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电子商务领域监测平台,着力提升线索发现、精准查处能力。仅2019年上半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已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案件近1.5万件。
然而,王胜利也提到,知识产权执法任重道远,面临诸多新挑战。比如,电商领域执法制度亟须健全,目前互联网侵权假冒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违法行为组织化程度高、产销分工精细、区域分布碎片化,在单个环节难以认定违法行为。
同时,知识产权执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地方执法人员需要贯彻执行的法律法规有上百部,综合执法对人员要求较高,如何精准执法是较大的挑战。
此外,执法队伍的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基本组建完成,但有些地方工作尚未完全融合,综合执法和专业监管协同、监管重心下沉、执法力量匹配、分割的区域执法如何适应商品流通的全国统一市场等,是目前亟须面对的问题。